以人工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养殖,既满足养殖动物生长发育营养需求,稳定产量,又不影响口感品质,同时降低了幼杂鱼等海洋捕捞物在养殖中直接使用量,减少了对海洋捕捞资源损耗,降低了病害发生和水体污染概率,综合效益明显,是推动水产养殖业的绿色高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举措。“鳜养殖新变革的到来是饲料化养殖!”7月9日,在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云课堂上,中山大学教授李桂峰在作《鳜鱼养殖新变革:饲料化养殖的新趋势和解决途径》报告时指出,鳜鱼饲料化养殖将带来产业的重大变革!
右:主讲嘉宾 李桂峰 中山大学教授,左:主持人 曾思铭 南方农村报社 农财宝典 记者
近些年来,随着鳜鱼种苗全人工繁殖成功以全程活饵料鱼养殖模式的发展,鳜鱼产业蓬勃发展。据了解,2007-2018年,鳜总产量从21.17万吨增加到31.59万吨,同比增长49.2%,2019年产量更是创新高达到33.7万吨,按塘头价35元/斤计,产业产值达200多亿元。
然而,鳜鱼养殖产业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李桂峰指出,良种普及率低、抗逆性差,是目前鳜鱼养殖面临的首要问题;
其次,当前鳜鱼养殖对土地资源的占用率高,因为鳜鱼需喂饵料鱼,所需养殖面积占比约为1:4(鳜:饵料鱼),按目前鳜鱼产量30万吨计,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200万亩的鳜鱼养殖面积需配套800万亩的饵料鱼养殖面积;
第三是食物利用率低,鳜鱼养殖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动物资源(饵料鱼),养殖鳜标准饵料系数约为3.7,实际消耗将达到4甚至更高,按30万吨的产量计,每年全国鳜鱼养殖要消耗饵料鱼120万吨以上;
第四,鳜鱼养殖过程中需要肥水,产生大量的排泄有机物,给环境能够造成很大压力;
第五,鳜鱼养殖中受虹彩病毒、蛙病毒、神经坏死病毒等病毒影响,每年约有30%的养殖损耗,在造成大量养殖鳜鱼死亡的同时,也浪费了巨大的饵料鱼资源,与此同时,也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要解决以上问题,李桂峰认为,终极的办法是从现在的半人工养殖转型为全人工养殖,即饲料化养殖。
“鳜鱼养殖新变革的到来是饲料化养殖。”李桂峰指出,饲料化养殖是积极做出响应实施国家十部委《关于加快推荐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的重要举措,也将促进鳜鱼产业升级、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同时,从产业上看,饲料化养殖鳜鱼,每年全国有不少于45万吨的饲料需求,是吸引企业争相入局的利润增长点。
李桂峰介绍,要实现鳜鱼饲料化养殖,需解决以下五大途径:一是解决鳜鱼饲料化养殖的行为与摄食途径,通过禁食和驯食两个方面来实现鳜鱼的实行转化;二是解决鳜鱼饲料化养殖的环境改良途径,“在成功的饲料化养殖案例中,调水被认为是一个关键技术,实际上,调水不仅是调藻相,重要的是调有利于鳜鱼食性转化的微生物群落的稳定。”
三是解决饲料化养殖的育种与制种途径。李桂峰表示,鳜鱼饲料化养殖归根结底的难点是鱼的适应性,而这个适应性来源于鳜鱼本身,是具有遗传性的,3公分的杂交鳜苗的驯食成功率均可达到或超过74%,转食性状好的品种或家系可易实现食性转化,采用全同胞家系开展种苗生产,更有助于产生对食性转化适应性一致的群体。
四是解决鳜鱼饲料化养殖的营养学途径。“养殖鳜鱼的饲料技术开发迄今仍不能完全适应鳜鱼养殖过程的需求。”李桂峰认为,驯化难度大是鳜鱼饲料产业化应用的最大瓶颈,其次是目前还没有依据鳜鱼营养需要量配置的专业饲料,导致市场接受度低。“目前鳜鱼饲料功能大多分布在在‘吃得下’,还没解决‘吃得好’,鳜鱼饲料研发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
五是解决条件设施途径,要实现鳜鱼饲料化养殖,养殖条件、硬件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云课堂的结尾,李桂峰表示,鳜鱼饲料化养殖虽然有困难,但还是有办法能解决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各方努力,鳜鱼产业未来可期!
7月9日,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刘胜敏研究员(前排左)作“五大行动”云课堂系列课程结课讲线日上午,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演播厅,由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主办,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承办的
正式开班授课,这是广东渔业系统首次在全省范围内,使用直播技术进行授课,各地市组织相关从业人员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学习。本次云课堂共有5次授课,共邀请5位资深专家,就减排提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水产养殖减量用药技术、遗传育种最新进展、肉食性鱼类饲料养殖新趋势等内容开讲,在微信、抖音、快手、农财云课堂等平台上同步直播。开课时间分别为:6月29日、7月1日、7月3日、7月7日、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