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田千亩、鱼塘棋布,在石鼓镇门前坡村田间地头穿梭,总会让人不禁联想到“鱼米之乡”这个词语。
门前坡村位于石鼓镇东南面,地势平坦开阔、河湖众多,孕育了大量良田和水塘。2000亩水塘以养殖罗非鱼为主,年产值已超两亿元。3300亩水稻建立了从种植、加工、仓储运输到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人均收入达23350元。
春分过后,门前坡村田里的辣椒和玉米收成进入尾声,重新翻地储水等待清明过后种上水稻;挨着农田的部分水塘新挖痕迹清晰可见,水位一天比一天高,清明后将投放合适的鱼苗。“鱼米之乡”的春天周而复始。
下午5时,关姨准时出现在门前坡村委会前的水塘边上,将饲料倒进立在水塘上的机器里,不一会,水面就挤满了张大嘴吃食的罗非鱼。
这是关姨今天第二次来这个水塘喂鱼了。“现在行情好,想快点把这个塘的鱼养大卖掉,早晚都来喂一次。”关姨数了数,向空中不同方向指了指说,“我在村里还有七八个水塘,面积近70亩。”
在喂料的水塘旁,有一个更大的已经“干水”的鱼塘,六七亩大,也是关姨的。年前,这个塘捕捞了近7万斤罗非鱼,单价超6元每斤,让关姨更有信心了。“我重新叫了挖掘机将水塘挖深,现在就等合适的鱼苗送到,就能继续投放了。”关姨说。
罗非鱼的养殖一般以七八个月为一个周期,清明前后放鱼苗,就能赶在下一年的旺季捕捞上市。“我养了六七年鱼了,如果不赚钱早就不做了。”关姨笑呵呵地解释,出去打工辛苦,在家还能照顾小孩读书。
像关姨这样通过养殖罗非鱼供小孩上学的养殖户,在门前坡村不是个例。门前坡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邹桂浩介绍,门前坡有2000亩水面,散户养殖水塘约有120个。在散户的带动下,村里已拥有专业的渔业养殖技术和运输队,罗非鱼年总产值超2亿元。
但散户多又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隐患。“分散养殖的抗风险能力低,产业规模难以继续提升。”邹桂浩透露,目前村里正推动成立罗非鱼专业合作社,团结养殖户抱团发展。
鱼塘棋布的另一面,是围绕其间的千亩粮田。作为主要粮食生产基地,门前坡村水稻面积超3300亩,不仅品种丰富,而且成穗率高,病虫害少,拥有多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提供订单式服务,专业化、机械化、现代化程度高,产量超1650吨。
近年来,门前坡通过引进广东浩田农业有限公司,创新开展“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方式,已建立健全从种植、加工、仓储运输到品牌销售的全行业链,并打造了“仁昌公”丝苗米品牌,人均收入达23350元。
春耕时节,门前坡村的农户也忙活起来了。“今年会促进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水平并加快推广使用。”邹桂浩说。
在门前坡村路口旁,黄塘岭矿已经进行围蔽施工,从高空看,一排排老旧的红砖房正被推倒。
门前坡村毗邻G207国道和汕湛高速石鼓出口,位于西基山工业园规划范围内,区位优势显著。邹桂浩介绍,黄塘岭矿占地约150亩,目前正配合高州市、石鼓镇推进国有土地盘活工作,拆除危旧工矿房屋,高规格、高水平招商引资。
邹桂浩认为,借助“金石茂”一体化融合发展机遇,盘活百亩工矿用地将有力推动本村,甚至全镇工业提质增效,激活乡村工业的内生动力。
作为传统“鱼米之乡”,发展工业不是门前坡村的先天优势。但盘活土地、发展工业带来的效益,门前坡村早就尝到甜头。
在门前坡村委会办公楼背后,有一块村集体土地,原本出租建有一家皮革厂,由于今年环保压力等多方面原因,土地几近丢荒。
“合同还没到期,但又不愿意看着大好的土地浪费。”在邹桂浩和村干部的劝说下,业主主动提前解约交换土地使用权。随着三资管理逐渐规范化,网络交易平台建成完善,去年初,该块土地在高州市农村集体资产网上交易平台上成功流转,每年将为村集体增收超3万元。
“土地流转出去以后,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还引进了新企业,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带动了村民就业,又增加了集体经济,形成多赢的局面。”邹桂浩说。
在原皮革厂的位置上,已进驻一家生产饭盒的本土企业,预计投资4000万元建设塑胶制品生产线万元税收。
门前坡可利用的工业土地并不多,因而每个落地的项目都经过深思熟虑。“绿色环保还是第一位,不能因为项目来了让村民住得不开心。”邹桂浩强调,早在项目入驻之前,就已经约定好生产的全部过程必须无污染,劳动力也要优先从本村招聘。仅饭盒生产的项目,大约能为当地提供100个岗位。
此外,门前坡村还有一家生产劳保手套的规上工业,年可生产劳保手套10万多打,年产值2800多万元。村内一家化肥企业正进行产线改造升级,预计今年建成后化肥年产量近4万吨,为本地提供数百个就业岗位。
乡村的房前屋后种点花草树木,“四小园”分布其中,这在广东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在门前坡村,依托鱼塘优势,鱼塘之上延伸栈道,建起一个小凉亭,有了别样的惊喜。
今年3月,门前坡村完善了本村的绿美乡村规划图。根据规划,门前坡村绿化规划从村干道、公园和引鉴渠等节点,向水塘绿化布局,尽可能保留和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留住村民幸福感。
“村里这几年变化很大,更美了。”在村里走访,村民总会笑呵呵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村民的幸福感还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去年,门前坡村投资了一百多万元打造了马安山森林公园。200多亩的森林公园里,建设了环山路、登山观景路、凉亭等公共设施,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与马安山森林公园相得益彰的,是村里一座已有160多年历史的“伯西祠”,建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是当地江氏后人为祀奉先人江伯西而建造,也是过去茂南江姓的祠堂,后来用作学校,是天津塘小学的前身。
“伯西祠”是高州现存顶级规模、装修最豪华的乡间宗祠,曾被誉为“高州第一祠”,目前已经被列为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活化民间传统文化,打造文旅融合新名片是门前坡村目前迫切想推动的一件工作。邹桂浩透露,将修缮盘活伯西祠古建筑资源,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尊师重教时代元素,赋予文化新的载体,依托马安山生态小公园,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在乡村落地见效,逐步扩大特色文化的影响力。
文明乡风是乡村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实力,也在无形中打通门前坡村乡村治理脉络。门前坡村将积分兑换、文明创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规范管理运行“积分超市”。今年以来,共有124户家庭通过积分超市兑换了相应的奖品。“帮村里干工作获得积分,用积分换的东西感觉就是不一样,很有成就感。”村民纷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