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设农业强国与农业生物多样性有怎样的内在联系?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如何平衡?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现状如何?如何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五谷六畜”、“一饭一蔬”都是我们关心的话题,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推出系列科普文章,欢迎关注。
水产养殖是指鱼类和其他水生动植物,如虾、青蛙、贻贝、牡蛎和海藻的养殖,现在我们吃的许多水产品都可以人工养殖。在淡水系统的养殖称淡水养殖,在海洋系统或者在陆上建工厂,引用海水来养殖的称海水养殖。无论海水、淡水,水产养殖都非常有益,可以为许多人提供食物和收入,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
水产养殖起源于亚洲的淡水鲤鱼养殖,我们的前辈范蠡是世界上淡水养殖的鼻祖,一部《养鱼经》至今还是世界水产养殖界的教科书。虽然现在全世界淡水养殖已经很普遍了,但亚洲仍然在这个行业中处于领头羊,占全球产量的92%。中国位列第一。
在世界范围内,大约一半的水产养殖产量是来自淡水或半咸水中,另一半是来自在海洋环境中的养殖。大多数淡水中的水产养殖产量来自鱼类。主要的淡水养殖物种包括鲤鱼、罗非鱼、脂鲤、鲶鱼和鳟鱼。淡水鱼类的生产往往比海洋物种的生产更可持续,因为大多数的淡水鱼类是素食的而非肉食性的物种,特别是我国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鱼,以及鲤鱼。例如,生产1千克肉食性鱼类鲑鱼需要2千克的其他小鱼,这听起来就很不划算。
所有的养殖品种都是从它的野生物种驯化和改良而来的,养殖品种的多样性得益于野生物种的多样性。我国的水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境内江河、湖泊、水库众多,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种类非常之多。纯淡水鱼类就有近800个种和亚种,作为饲料的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的以及淡水藻类我们就不在这里细说了。
河流生物多样性从上游向下游递增。上游以喜流性淡水鱼类为主,中下游还有溯河性和河口鱼类进入。
中国河流4大水系中,黑龙江水系是寒温带水系的代表,约有鱼类100种,包括冷水鱼种雷氏七鳃鳗、乌苏里白鲑等和北方特有种施氏鲟等;黄河水系是暖温带水系的代表,约有鱼类190个种与亚种。从上游、中游到下游种类数量逐渐增多,包括鸽子鱼等特有种;长江水系是北中亚热带水系代表,有鱼类332个种与亚种,纯淡水鱼291种,以江河平原鱼类为主,鲤科鱼类约占一半;鲥、鳗鲡等洄游性鱼类在下游很多。中国特有珍稀鱼类白鲟和胭脂鱼主要产于长江;珠江水系是南亚热带水系代表,有鱼类313个种与亚种,纯淡水鱼270种,特有种有须鲫、似鱿等。
除了上述4大水系,还有10个水系,包括辽河水系、海河水系、淮河水系、钱塘江水系、闽江水系、台湾岛水系、海南岛水系以及澜沧江、怒江水系和雅鲁藏布江水系等属高原河流的水系,已确定鱼种数多,待定鱼种也多,土著鱼类也多。
在统计年鉴中,中国渔业生产总体稳定,2021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690万吨,其中养殖产量5394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达80.62%。在水产养殖中,淡水养殖产量为3183万吨,占水产养殖产量约60%。
水产养殖多样性面临着许多挑战,更有多种多样性重要驱动因素,包括市场需求,如野生捕捞鱼类的供应量减少,导致了对养殖或这类物种的高需求。生态变化和经济变化也是驱动因素,就单一养殖物种来说,也有相关的一些既定风险,例如病原体、寄生虫敌害生物的影响,需要多物种的养殖。
多样化的生产系统可能对环境变化,如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或经济变化的挑战更具弹性。水产养殖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保护和维持水生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本地物种。政府和学术界也能成为多样化的推动者。其中一些驱动因素可能是暂时的,例如,在野生物种捕获量较低的时期,市场可能是驱动因素,但渔业的恢复能改善供应并降低价格,从而使养殖变得不经济。
然而,养殖物种的多样化面临着重大限制,包括与开发新物种培养系统相关的技术挑战。开发新物种的养殖并将最终产品推向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要10~15年的时间和大量投资。人工育种在这些物种中开发了大量繁育种和变种,具有不一样的性状,使它们适应不一样的生产系统,如蛋鸡和肉鸡,耕牛和奶牛。
与植物和家畜相比,水产养殖中水生遗传资源(AqGR)的品系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不清楚培育的水生遗传资源的未来是否会遵循少数物种生产整合的类似路径,或者多样化的驱动因素是否会维持物种生产的更大多样性。
目前,各国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决定是增加正在养殖的物种数量还是集中精力改进现有物种或品系的培育,并评估在培育适应品系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他们提出了以下的解决办法:
一是确定可能发展的多样化开发手段,例如,通过品系和系统开发,利用现有水产养殖系统实现多样化,或开发新品种;
三是选择多样化的养殖系统,一些系统能促进多样化,如综合多营养水产养殖;
五是重点培养不可持续捕捞的物种,特别是那些面临着资源衰退的原来商业化捕捞物种,比如长江三鲜。
养殖物种的多样化,是作为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挑战的重要应对措施之一,因气候变化可能使现有物种可ECO消失,也可能为培育新物种创造机会。各国在制定与支持水产养殖增长的多样化相关的适当平衡的政策和投资战略时,需要仔细考虑所有这些问题。
近年来,我国渔业管理部门认真研究和实行按生态学规律开发和管理内陆淡水渔业,提倡根据水域中鱼类的生产力和生物群落特点确定湖库放养标准和合理引种,拟定科学的捕捞规格和定额,妥善处理养殖的增产和水域环境的关系,这一系列的做法有力促进了淡水水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作者:刘雅丹研究员 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水产学会原秘书长助理、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秘书长助理
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写在中国人民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
在中国人民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全体海军将士初心如磐,正以崭新姿态阔步向前、逐梦海天,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21日至22日,江南南部和东部、华南中东部和南部等地仍有强降水,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周春华介绍,在修缮古建筑时,文保团队也积极采用新技术。“通过保护促进利用,通过利用加强保护,让文物建筑活起来。
21日,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基于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发现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揭示非经典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鉴定有关蛋白家族成员”等三项成就入选。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制定并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ECO 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4月20日在广东广州出坞。该船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它的建造出坞,标志着我国在冰区深海科考装备和船舶设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类争论的焦点。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形态趋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大范围的应用,一些企业的无人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3年,生成式AI在全世界爆火,引发了AI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AI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