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性别一致、规格整齐;生长速度快、缩短养殖周期”为突出优势的鳜鱼新品种全雌翘嘴鳜“鼎鳜1号”(品种登记号GS-04-001-2021)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由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公告进入推广环节。2021年12月8日,首届鳜鱼产业链创新论坛暨三水区渔业产业园“鼎鳜1号”新品种推介会在广州南沙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召开,参加会议的专家进行了品种优势介绍和养殖推介。
本次论坛由广东梁氏水产种业有限公司、佛山市农业产业联合会主办,主题为“升级创新 鳜在有种”。论坛当天,广东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陈文、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书记刘胜敏、广东省农科院副院长何秀古、佛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颂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渔业发展处副处长刘邓军、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站长梁洪基、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黄军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胡炜、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渔业发展处调研员孙启勇、中国水产科技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朱新平、中国水产科技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白俊杰、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副总裁王丁望、佛山市南海区杰大饲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光兆、广东梁氏水产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健辉出席论坛并参与讨论,共同为鳜鱼行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和第一水产品消费大国。在众多水产养殖品种中,鳜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品种,对促农增收和丰富群众的菜篮子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鳜鱼养殖产量约38万吨,其中广东约15万吨,是鳜鱼养殖第一大省。但近年来,鳜鱼养殖种质退化、生长较慢,人工配合饲料使用率低等问题较为突出,极度影响鳜鱼产业健康发展。
对解决鳜鱼生长和整齐度具有突出贡献的全雌翘嘴鳜“鼎鳜1号”应运而生。“鼎鳜1号”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勇教授和李桂峰教授带领的团队经过10年时间研发,成功培育出的新品种。从湖南省水产原种场引进后经以生长速度为目标性状的4代群体选育获得的翘嘴鳜选育系雌鱼(XX)为母本,以性别控制技术诱导翘嘴鳜全雌子代(通过性别控制技术诱导翘嘴鳜选育系产生的生理雄鱼(XX´)与同期培育雌鱼交配获得)获得的生理雄鱼(XX´)为父本,经交配繁殖获得的F1,即全雌翘嘴鳜“鼎鳜1号”。
据张勇介绍,全雌翘嘴鳜“鼎鳜1号”突出的品种优势就是性别一致、规格整齐。张勇团队对多批次该品种成鱼进行了性别统计(拉网或干塘起鱼时随机解剖后依据性腺判断雌雄),根据结果得出,全雌翘嘴鳜“鼎鳜1号”中雌性比例在97%以上,按照 5年统计的总数计算,雌性比例为平均为98.4%(984/1000)。
“鼎鳜1号”的另一个优点是生长快速、成活率高。根据张勇团队生长实验对比结果为,在5个月内的养殖期,此品种比普通翘嘴鳜长速快20%。团队此前曾在广东省佛山市、清远市、阳江市,江西省南昌市,湖北省黄石市,江苏省盐城市等地进行示范养殖,广东省内亩产量可达1500公斤以上,养殖成活率达80%以上。“鼎鳜1号”生长快速的特点有助于缩短养殖周期,未来有望在粤北甚至省外实现一年养两季鳜鱼。另外,“鼎鳜1号”还有遵循SPF体系、不带特异病毒、可溯源、饵料系数低等优点。
会议现场一起进行了“广东鲈鳜种质资源库”揭牌仪式、“鼎鳜1号”种苗全国采购商签约仪式、鳜鱼成鱼全国采购商签约仪式和鳜鱼饲料全国采购商签约仪式。
“‘鼎鳜1号’有其固有的品种优势,养殖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其饵料的喂养。”张勇解释道。首先,要提供足量、适口的饵料鱼: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原则;饵料鱼首次投放应为“鼎鳜1号”数量的10倍;以每7天在固定的方位投一次新鲜无毒的饵料鱼为宜,投饵量为“鼎鳜1号”数量的4-5倍;饵料鱼以鲮鱼、白鲢为佳,体长为“鼎鳜1号”的三分之一。其次,要保持良好水质。保持水质清爽,溶氧在5mg/L以上,透明度≧35cm;水温在18-28 °C;放养密度不宜过大,3cm苗种最适放养密度:华南地区为4000尾/亩。
“鱼类性控育种一直是水产养殖业的重要产业需求,尤其是生长有着非常明显性别二态性的重要养殖鱼类。”胡炜副所长强调,“相较于雄性鳜鱼,雌性鳜鱼长速快、成活率高。”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比对的方法,科研团队直接筛选得到了鳜鱼的雌雄性别特异序列,找到了“密钥”能快速区分鳜鱼的遗传性别。最终通过外源激素精准诱导技术、分子标记筛选、生殖内分泌调控与选育相结合等技术,研发出新品种“鼎鳜1号”。该品种打开了鳜鱼性别控制技术的应用方向,解决了长期困扰商品鳜鱼规格参差不齐,影响养殖效益的问题,将在科学研究领域和鳜鱼养殖业中激起一轮新的热潮,同时,也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饵料鱼的资源利用率。
董传莆教授重点介绍了鳜鱼病害防控技术。鳜鱼最常见的5种病毒: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鳜弹状病毒、鳜蛙虹彩病毒、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新型虹彩病毒,其中有3种是虹彩病毒。针对鳜鱼虹彩病毒,目前已有鳜ISKNV灭活疫苗,农业农村部备注其绝对效力不低于90%。同时,就疫苗注射方式来看,除人工注射,当下已有科研团队正在研发半自动疫苗。“鳜鱼养殖未来之路是良种+疫苗+饲料鳜。”董传莆总结道。
谢骏研究员在介绍了常见的几种绿色调控技术和减排模式后,介绍了其团队发明的水产养殖高效集污系统,携带残饵粪便颗粒的尾水被推送进入集成创新的箱外干湿分离器(微滤机),微滤机装有的120目过滤网目可对养殖尾水进行高效过滤;箱体出水口与微滤机有3米扬程,水体自流微滤机进入不需额外动力。
佛山市南海区杰大饲料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汪福保就饲料鳜养殖关键点进行了阐述,尽可能地选择品牌苗,如“鼎鳜1号”等,检测无病毒,无寄生虫、无收肚、均匀健壮,驯化时间充足(20天以上);下塘前规格均匀,吃料稳定,放塘前围网,根据摄食状态慢慢地拆除围网;当地考验查证是否有较多的成功案例,切勿因小失大当白老鼠;尽可能扩大投喂范围,不宜过饱投喂,水温20度以下改为一餐投喂;重视底部环境改善,坚持定期调水;病害: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优质种苗、改善环境、增强体质)。
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王丁望认为鳜鱼产业的发展前途将是“订单农业”模式,通过销售当下大火的深加工“预制菜”如真空包装的臭鳜鱼、清蒸桂鱼半成品等,来带动行业发展。“鳜鱼‘订单农业’需要打通鳜鱼行业上游养殖园区和下游冷链物流的产业链,一方面推动园区养殖向集约化、标准化、科技化迈进,另一方面以冷链物流提升品质,减少相关成本,增加客户体验感。”王丁望解释。
本期编辑:郑燕云(微信号zhengyyun11,新闻爆料、转载授权请加微信)
今年6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领导提出“将牛蛙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水产品牌”,对牛蛙产业释放出积极改革的信号,极大鼓舞行业士气。
尽管牛蛙发展迅猛,却在养殖端面临发展困境。目前牛蛙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因养殖密度过高造成的尾水、病死蛙污染、占用耕地、违规用药等问题。如何合法合规养殖牛蛙,推广绿色养殖模式成为行业必然趋势,这也要求牛蛙产业链必须全面升级。
为进一步落实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领导指示,我们举办首届中国牛蛙美食文化节暨第二届全国牛蛙产业绿色发展大会,聚焦牛蛙全产业链的绿色升级以及合法化养殖,让从业者真正站在消费的人的角度去提高牛蛙食品安全的意识,推动牛蛙绿色升级。同时,提升牛蛙品牌,挖掘牛蛙饮食文化,举行牛蛙走进大湾区活动,打造国民网红水产品,彻底改变牛蛙的历史地位和消费形象,让牛蛙成为中国水产品一张名片。
支持媒体: 南方日报、南方+、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大粤网、南方周末、今日头条、腾讯网、凤凰网、抖音、快手、新华网、人民网、新浪微博……
针对牛蛙产业链企业,主办方将策划“美味牛蛙,绿色升级,我为牛蛙代言!”号召专家、企业高管、经销商、养殖户、餐饮店、媒体代表等为绿色牛蛙代言,结合线上和线下造势,提高从业者对牛蛙产业的健康意识。